阅读《报答》问题及答案解析
原文
王琼华
他对妻子说:“钱只拿了一半给爸过年。”“好不容易才回趟老家,还把一半的钱又带回来干什么呢?”妻子有点奇怪。他迟疑了一下,才告诉妻子,乡下老家租屋背后巷子的一个念高二的男孩家里穷,那当娘的把过年的买肉买油买米买对联的钱全省下来,也没法凑齐学费。于是,他把一半的钱塞给那个学生。
妻子说:“给了就给了吧。”
没过多久,他接到学生写来的一封信。有一段话让他感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你拉了我一把,否则,我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永远不能迈向美好的生活。我这一辈子都要记住你,报答你。”
妻子说:“还有人想到报答你,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几个月后,他想起这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那个学生又该为学费犯愁了。他托老家的人一打听,果然如此。他跟妻子说:“不再帮一把,前面的忙岂不是白帮了?”妻子点点头,又犯愁地说:“只是这手头>>”他显然已经琢磨好了,就说:“要不,让女儿不再上全托了,反正幼儿园离家也才四站路,以后我骑车接送吧。”
当天,他就把钱汇了出去。
不久,他又收到学生的信,当然是口口声声要报答他。
后来,这学生再次来信,说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家里人跑断了腿也没法子凑齐几千元的学费。他看了,双眉紧巴巴拧着。妻子看完信说:“再帮人家一把吧。”
他说:“可我们也凑不齐现钱。”
“找楼下老张借吧。”
“这钱说借就能借到?”
“嗯,老张不是看中了我们那间小门面房吗?卖给老张算了。”
“我先前有个想法,要是厂子真的不行了,还可以把小门面房改成一家小饮食店。”
“可眼前碰上了火烧眉毛的事。”
他犹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爬起床就去找老张。没多久,他拿着一沓钱回来了。
那学生又来了一封信,说全家人都非常感激他,全家人都要报答他。学生还发誓,大学毕业后一定要给他直观的回报。
“什么是直观的回报?”妻子问。他一笑:“不是东西就是钱,十有八九是钱吧。”
“这孩子!”妻子虽然觉得那钱不能收,但学生这封来信让她感到很满足。
终于,那学生再上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
那学生又来信,说自己家里遭了灾,几头牛冻死了,弄得最后一个学期也没法再上了。他呆了,怎么办呢?妻子得了急性肾炎,一直在吃药。眼前,他正打算去给妻子买一个疗程的药,而且,他手上也只有给妻子买药的这笔钱了。
他叹了一口气,出了门。回来时,手中提了一袋子药。
当妻子吃了新买回的药几天后,他在睡觉前问妻子:“吃了药没什么反应吧?”
“没有,跟上回的.药一样。”
他咬了一下牙,又问:“这回的药你还是一次吃两粒?”
“嗯。”
“跟上回的药相比,这回的药要一次吃四粒才符合医嘱。”
“你做得对,最后一把拼了老命也要帮。”
这晚,他的眼睛湿了。
后来,那学生来信,说自己与母亲一起要来他家。他跟妻子说:“这家人也太性急了,才毕业就要登门报答。”妻子也挺感动,说:“不管怎么样,给钱就不能收。才毕业几天,能有几个钱呢?”
没几天,学生和他母亲来了。母亲说:“我这儿子不好开口,我这当娘的就陪着来了。”
他一时困惑着:“还有什么不好讲的?”
“你的大恩大德,我们是要报答的。唉,只是毕业半年了还没有找到一只好一点的饭碗。帮忙帮到底,这次只好再请你这位城里的大恩人在城里帮他找一只结实的饭碗。”
他蒙了,脑海里一片空白……
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情节。(4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阅读全文,概括回答:文中的“他和妻子”是怎样的人?就经济条件而言,他们的家境如何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分)
3、那学生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唯一的一次出场,也是半遮半掩。你能根据上下文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2分)
4、结尾写道“他蒙了,脑海一片空白……”,假如,你是他的朋友或者亲人,你会怎么安慰他呢?(2分)
5、从全文看,你觉得作者以“报答”作为题目有什么用意呢?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开端:他回家偶然遇到穷学生,就解囊相助。发展:学生在一次次感谢中提出一次次新的要求。高潮:他以为要来报答的学生提出他根本无法办到的要求——找好工作。结局:他惊呆了。2、他们夫妻善良、真诚、热心帮助他人。他们的家境很一般,可以说是普通到了贫寒的地步。从文中不让女儿上全托、卖掉小房子、省掉药钱……都能看出。3、他是一个依赖性极强的人。当帮助轻易来临后,他习惯了以贫穷名义进行索取,连找好工作的无理要求都能提出。4、事已至此,不必难过了。你尽了最大努力来帮助他,已经做到问心无愧了。以后做事情要多考虑一下,不要再好心办错事了。5、作者用这一个题目,极具讽刺性地谴责了那些一味索取的人,深刻地提示了悲哀的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的思考。
评析:
《报答》是一篇小说,只要理解它的主旨,做前4题难度并不大。第5题设计有些刁钻,针对题目设题,一般的问题是“题目有何作用”,而这一试题是让谈它的“用意”,这让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笔。从这一点来说,在以后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应该拓展题型,让学生碰到此类问题,知道如何作答。
然而,却也有部分学生在前4题上翻车。原因很简单,没有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比如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感谢。也有学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那对夫妻,他们倾尽所有去帮助那个学生。这些错误的理解,直接导致学生做题出现严重失误。从这一角度来说,老师还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