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5-04-19 10:40:55
关于大班教案10篇

关于大班教案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垃圾随处可见,我们的教学环境中,也不难出现随处可见的垃圾。此时的孩子看到地上的垃圾,他们会非常踊跃的帮忙捡起来,可是垃圾一多垃圾桶里就装不下了,孩子们会问:怎么办呢?于是,他们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经,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我们在布置环境时产生的垃圾,孩子们看到阿姨老师用脚把垃圾一踩,就会露出好奇的神情。有的孩子就会问:为什么要踩呢?就这一问题,让我觉得非常具有教育价值,体现了:“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的道理,使教学回归到生活中。于是,我便以这一个“点”为契机,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清洁工》。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结合本班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因此,在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孩子们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充分的体现出孩子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同时,我也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让孩子们在探索实践中找到一种简单有效地整理罐子的办法。更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很多地方是需要智慧的,尝试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能激发幼儿乐于探索、求证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收纳罐子,探索最佳的摆放方法。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大小铝制易拉罐。

2、大记录表2张。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出瓶子的最佳摆放方法。

难点:学会手口一致的进行点数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垃圾

1、教师:你们看,这些是什么呀?(罐子)

2、教师:那么多的罐子在班级里影响我们的环境,怎么办呢?(装起来)

(二)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地捡垃圾

1、教师引导幼儿第一次捡垃圾

(1)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名小小清洁工,把这些废品罐子装在垃圾箱里,看看能不能把他们全部捡完?

(2)提问:还有那么多罐子没有装完,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他们全部装完?和你的好朋友商量一下。

(3)教师:谁来说说你们想的办法?(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摆放照片)

2、教师组织幼儿第二次探索,发现垃圾的最佳装箱方法

(1)教师:现在我们讨论出来2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罐子一个挨着一个的摆放;另一种方法是将罐子踩扁了后摆放。那么哪种方法装的最多呢?想不想知道?那我们分别用这2种方法来试一试,每组请一个代表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及时记录

①教师引导幼儿分别数出2次装罐子的个数,并及时的记录在记录表上。

②教师:现在,我们把2种方法都试过了,发现哪种装箱方法装的更多?(幼儿对比记录表上的数字,从而使幼儿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通过压扁后再装的个数最多

①教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垃圾装到垃圾车里去,一定要想办法节省空间,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罐子要装,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装呢?(压扁)

②教师: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垃圾装到垃圾车里去吧!

③教师:来!我们一起开着垃圾车去垃圾中转站吧!(嘀嘀~~)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葵花种子,对葵花种子生长过程感到好奇

2、能认真观察葵花种子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葵花种子前后的变化

重点

能认真观察葵花种子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葵花种子前后的变化。

难点

能认真观察葵花种子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葵花种子前后的变化。

教具

PPT、向日葵种子若干、六盘各阶段种子幼苗、大白纸一张、水彩笔一盒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实物展示法

一、活动导入:

讲故事《我是一颗小种子》

“老师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因为每一粒种子里面都有一个秘密,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秘密是什么?”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种子生长过程的条件和变化,融入种子生长的情境

借助故事让幼儿了解种子的生长,创造种子生长变化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活动进行:

环节一:谈话

教师讲完故事后提问幼儿:“故事里听到了什么?”,让幼儿说出故事主线(种子的生长过程)种下→探出头→发芽→长出叶子,幼儿说出主线的时候,教师给出生长过程的图片,通过图片展示把生长过程展现给小朋友。提问幼儿:“小朋友知道什么是种子吗?”我们身边有哪些种子?引发幼儿思考。

提问幼儿,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播放对应的图片,加深幼儿对种子生长过程的印象

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思考回忆种子的生长过程以及见到过的种子和他们印象中的种子

故事内容就是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听故事后回答问题,加深幼儿对种子生长过程的印象,引发幼儿思考种子的功能

环节二:展示实物种子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葵花种子,把种子分发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两到三名幼儿,让幼儿认真观察种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一看,摸一摸。讨论一下葵花种子的形态特征,并给幼儿要求,在分发到种子之后不争抢、不吵闹,要爱护种子宝宝。在幼儿观察种子后,教师提问幼儿,进一步认识种子。

展现事先放好的葵花种子鼓励幼儿认真观察葵花种子

遵守规则,认真观察种子形态特征,在观察的时候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

用实物种子,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感受种子的形态特征,观察后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

环节三:展示幼苗

展示教师种出来的葵花苗,让小朋友观察不同阶段的幼苗。展示幼苗时一一展示不同阶段的幼苗,从种子到幼苗,让幼儿一盆一盆的观察,然后说出它们的特征,再进行对比观察。教师:“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种子长大后的样子,那种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带小朋友到植物区去观察从种子到幼苗不同阶段的植物。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在生长的种子的形态特征,然后带幼儿进植物区观察,观察的时候教师一盆一盆从最初的形态展示到成熟的形态展示

幼儿认真思考教师的提问,进区后认真观察,说出种子生长的一些特点,对比观察所有植物的不同之处。

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种子幼苗,让幼儿知道种子是在生 ……此处隐藏5043个字…….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充分的热身运动。

2.注意行进中的路径安排,不要发生碰撞。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幼儿对射门活动有所认识。在活动中,幼儿常常要多次才能将球射入门中,而不是一次就能射进。经过多次的练习后,幼儿能够一脚踢,虽然命中率不够高,但踢球射门的热情非常的高。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本次活动主要以技能训练为重,在游戏化方面体现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应多增加游戏的成分。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会逐页地阅读画面,理解画面内容,愿意认读名字:“兔子楼”以及故事中“爬呀爬”等汉字。

2、根据藤本植物有藤蔓会攀爬这一特征,尝试续编故事。

3、感知兔子楼被攀爬植物装饰后产生的特殊效果,对阅读故事有兴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小手爬

教师出示汉字“爬呀爬”,用肢体语言提示幼儿认读汉字。

边唱边做动作《小手爬》

二、阅读《兔子楼》

1、幼儿自主阅读故事,学会逐页看画面,初步了解画面内容。

问:你们看看楼房里住着谁?他们是怎样打扮兔子楼?的你觉得兔子楼漂亮吗?

2、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用书,引导幼儿逐页阅读画面。

(1)认读故事名字:兔子楼。

(2)兔子楼里住着谁呢?一共住了几只兔子?

住在一楼的是——(小白兔),它在阳台上种了一棵——(牵牛花),牵牛花会……,爬到二楼啦。鼓励幼儿学说句子:爬呀爬,爬到二楼。(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继续阅读故事。

三、引导幼儿发现兔子种的植物的共性。

兔子种了哪些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些植物种在楼房的阳台上漂亮吗?你知道哪些会攀爬的植物?

四、启发幼儿根据故事的结构,用其他的藤本植物续编故事。

小白兔、小花兔、小黄兔、小灰兔都有家住了,可是小黑兔还没有地方住呢,怎么办?

小黑兔住在了五楼,它看到小灰兔种的丝瓜真漂亮,它也想在阳台上种点东西,请你帮它出出主意,想想种什么植物,能使兔子楼更漂亮?

五、完整阅读故事《兔子楼》。

活动反思:

依照《纲要》精神,运用教育新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力图打破传统看图讲述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

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路的图案和颜色美,大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感知生活环境美给人带来的心情愉悦,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手工剪贴路,提高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和表达力。

活动重点:

欣赏各种各样路的图案和颜色美。

活动难点:

感受路与周围环境和人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协调美和意境美

活动准备:

前期准备:周末请家长带幼儿去认识各种各样的路,重点引导幼儿体验路面铺设的图案美和颜色美,并把幼儿觉得漂亮的路用相机拍摄下来。

其他准备:将幼儿照的漂亮的路的照片做成展板让幼儿欣赏交流。将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路制成课件,课件分2个模块:老师找路1(色彩素雅的路)和老师找路2(色彩鲜艳的路),每个模块又设计了两种播放模式:自动播放模式和手动播放模式。公园背景图4幅、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展板照片,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

师:这些是小朋友找的漂亮的路。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说说你在哪里找到,它漂亮吗?漂亮在哪里?也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找的路漂亮吗?走在漂亮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

幼:这条是在我爸单位里找的,上面的长方形图案很漂亮,我走在这条路上心情很好。

幼:这条路我见过,在兰溪公园,我喜欢在这圆圈圈里跳呀跳,很好玩。

幼:这条是我们幼儿园里的路,我每天走在这条路上心情很好,很高兴。

幼:这条是街上的人行道,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

老师:(总结)我们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路,有的路很漂亮,走在漂亮的路上心情都变好了。

通过展板照片让幼儿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美的发现和感悟。幼儿急切地挤到展板前,兴致勃勃地谈论各自寻找的各种各样的路。

二、欣赏课件——自动《教师找路一》 (色彩素雅的路)

师:老师也找了许多漂亮的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自动播放课件《教师找路一》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营造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让幼儿欣赏、体验天天走着的路竟然那么美,那么触动人心。幼儿欣赏时不由地发出一阵阵“哇!”、“哇!”的赞叹声,可以看出这些漂亮的路带给幼儿的心灵震撼。

三、打开手动《教师找路一》

1.幼儿自由欣赏讨论:老师找的这些路里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

幼:我喜欢第1条路,第1条路很漂亮。

幼:我喜欢第6条路,上面有花的图案,很漂亮。

幼:我喜欢第5条路,像光盘。

……

教师为幼儿的审美感受提供自由交流平台,让幼儿的审美感受得以自由表达,此时幼儿的审美感受是零散的,细碎的。

2.引导幼儿逐幅欣赏,分析路面图案造型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教师抛出的问题如下:这些路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它上面的图案怎么样?是什么形状的?这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样排列图案你觉得怎么样?你有没有见过或走过这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老师找的这些路里你喜欢哪一条路?为什么?

幼:我喜欢第1条路,这条路在河边,是鹅卵石铺的,没有栏杆,走过去很刺激

师:你呢?

幼:我喜欢第3条路。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路面上的图案是什么形状的?

幼:这条路很漂亮,上面有许多长方形图案。

师:这些长方形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样排列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幼:那些长方形图案排列有规律、很整齐,我觉得很美。

师:这样的路你有没有走过?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很好。

幼:我喜欢第5条路,我觉得它像一张张光盘,还有音乐跑出来,我喜欢在上面跳舞。

幼:我也喜欢第5条路,上面的图案像一片片荷叶。

……

此环节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审美经验。本着尊重幼儿的个性化体验,我以师幼问答的形式引领幼儿逐幅欣赏、解读路面的图案造型等审美元素,表达审美感受。

《关于大班教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